當前位置:首頁  媒體華園

中國社會科學網:講好數字社會的數字關懷故事

時間:2024-09-20供稿單位:黨委宣傳部瀏覽量:11

分享到

中國社會科學網9月13日文章(作者 陳剛,系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曾晨,系華南理工大學粵港澳大灣區(qū)國際傳播研究院研究員)伴隨數字技術的變革演進,數字化逐漸滲入整個社會場域并將其重新秩序化,不斷激發(fā)和調整新的社會實踐、紐帶和關系?!笆奈濉币?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在宏觀政策的規(guī)劃設計和統(tǒng)籌引領下,數字化生存、生產、生活的想象和愿景正逐步變現,居家生活、購物消費、旅游休閑、交通出行、看病就醫(yī),以及辦事認證等各類日常生活場景均被數字化收編和重塑。

然而,數字社會的建設進程并非暢通無虞,存有諸多新舊問題需要解決。這些問題從數字技術的接入、使用,一直延展至對人類主體性的憂慮,并由此引發(fā)對世界虛實、生命價值以及人類未來的審視和追問。在不穩(wěn)定性和不確定性雙重交織的時代背景下,“數字關懷”的意義和價值愈趨昭彰,講好數字社會的數字關懷故事,成為一項必要且緊迫的時代議題。

數字關懷的三種面向

數字關懷指涉豐富,涵容寬泛。從語詞結構來看,“數字關懷”由“數字”和“關懷”兩部分組成,前者指數字技術,后者指關懷價值或實踐。可以說,數字技術是數字關懷的核心驅力和構成要素,而從數字技術與關懷的關系類型來看,數字關懷可細分為以下三種面向。

其一,數字關懷指向的是技術關懷,數字技術成為關懷本體。該面向的數字關懷以引領和教授老人、孩童、農民、殘障人士等群體習得數字技術使用、提升數字技能并促推其融入數字生活為核心旨歸。觀照既往研究,多熱衷于如何幫助老年群體跨越“銀發(fā)數字鴻溝”的探討,不論是家庭空間內部的“數字反哺”,抑或社會場域鼓勵提倡、積極推進的數字技術適老化改造,都是該面向的數字關懷生動的現實映照。

其二,數字技術還可以作為關懷工具。依附關系性產生的情感流動和實踐行為,堪為此視域下數字關懷的重點,其主要議題包括但不限于:經由數字媒介技術中介的社會交往實踐中的親密關系維系和情感支持供給、子代借助數字技術履行孝道照看親代、育兒語境下父母介入兒童的教育和成長等。不難發(fā)現,“媒介化親情”“媒介化撫育”等概念的內在意涵與該面向的數字關懷是高度共通的。

其三,存在關懷是數字關懷的終極形態(tài),數字技術構筑起關懷語境。現如今,將數字技術視作一種環(huán)境而不僅是工具的觀點蔚然興起。羅伯·基欽(Rob Kitchin)根據“慢速計算”(slow comuptation)概念構建了數字關懷倫理的哲學基礎,成為闡釋該面向數字關懷的重要理論資源和分析工具,強調時間主權和數據主權,將我們導向對掌控時間節(jié)奏、占有數據資源的關注,而這恰恰是我們?yōu)橄硎軘底直憷ú坏貌唬┳尪傻?。數字斷連、隱私保護、人工智能數據使用倫理等議題,也成為該面向數字關懷的應有之義。相較前兩個面向,此維度數字關懷的超越性表現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群體或特定關系語境,而是以一種敞開的姿態(tài)關切著數字社會每個“活生生的人”的生存境遇。

通過對數字關懷的分析梳理我們可以看出,三種面向的數字關懷均緊緊圍繞事實層面的日常數字經驗展開,這也印證了在數字時代重視數字關懷的緊迫性與必要性。同時要意識到,不同面向的數字關懷間雖然存在著嬗遞邏輯和層次差異,但絕不等同于后者對前者的覆蓋或取代?,F實語境下的數字關懷路徑須秉持整體性和差異性的統(tǒng)一,參照具體的經驗事實針對性地作出回應。

數字關懷的兩大要點

在區(qū)分并明確數字關懷的面向后,我們還須進一步追問,在數字關懷與數字日常生活進行對接過程中,有哪些要點需要注意或警惕?這主要涉及誰主導數字關懷以及在何種情境下進行數字關懷兩個問題。

第一,堅持從整體性、社會性視角理解數字關懷并指導關懷實踐。就數字關懷的探究現狀來看,目前主要圍繞前兩個面向展開,發(fā)生場域更多局限在家庭內部的關系情境之中。然而,數字關懷是一項社會性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政府、企業(yè)、社會組織、家庭等多元主體的介入參與并締結合作。在論及數字關懷的行動類型時,有海外研究者認為,可將其劃分為“非正式支持工作”和“正式支持工作”。參照該界定標準,家庭情境下的數字關懷隸屬非正式支持工作,而正式支持工作的行動主體則包括政府機構、社區(qū)/社區(qū)工作者、科技企業(yè)等公共組織。如果說作為“非正式支持工作”的數字關懷旨在提升家庭內部成員的數字幸福感,那么作為“正式支持工作”的數字關懷則致力于謀取數字時代的共同福祉。要想講好數字時代的數字關懷故事,就需要做到兩者緊密聯結、輻輳并進。

第二,關懷倫理學是理解數字關懷的重要維度。關懷倫理學主張,關懷涉及關系的確立,其本質是基于關系之本體,而非自主的個體,關懷者須根據被關懷者拋出的需求作出回應。這提醒我們,數字關懷并不僅是關懷主體單向度的主觀介入,同樣需要考慮被關懷者的境況、意愿和欲求。這一點在技術面向的數字關懷處體現得尤為明顯,幫助更多人習得數字技術使用技能、融入數字生活構成其主要內容。現實情形卻是,有不少人融入意愿低或不具備進行數字融入的能力。照此情形,絕非數字包容、數字開放等概念所能闡釋,數字關懷的合理性和條件性也應當重新加以審視。當前數字化成為趨勢和共識,非數字化反而成為“他者”和“例外”。而就目前發(fā)展階段而言,我們在呼喚和推進數字關懷的同時,也應將特定的注意力轉向“非數字關懷”,為被排除在數字化以外的群體留設生存的空間和通道,維持數字技術系統(tǒng)以外生產生活秩序的正常化。這恰恰能夠折射出社會的底線和溫度。

數字關懷的問題域

既有的學術研究尚未擘畫出數字關懷的總體框架。這既暗含著對學界從事并推進相關研究的殷切期望,也為研究者開展具體的、經驗性的實證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間。

借此,在對數字關懷的面向和要點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本文將嘗試建立數字關懷的問題域。其研究取徑大抵可歸結如下:(1)數字時代的心理健康研究,關注數字技術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聚焦數字技術使用與孤獨感、焦慮、抑郁等問題間的關聯,該向度的數字關懷即是對這些數字征候作診斷;(2)數字隱私與數字關懷研究,在數據收集和智能監(jiān)控日趨常態(tài)化的背景下,深入探討如何平衡數字關懷與隱私保護間的張力;(3)數字排斥的非技術解決方案,探討在數字技術無法觸及或不適用群體的日常生活中,如何通過社會政策、教育和社區(qū)參與等方式實現關懷;(4)人工智能與數字關懷研究,討論諸如智能助手、虛擬看護和情感識別軟件等人工智能技術在數字關懷中的應用,并由此衍生至對關懷語境下人與人、人與技術關系的討論;(5)全球視角和跨文化視角下的數字關懷研究,考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發(fā)展水平下數字關懷實踐的異同,具體問題包括文化價值觀如何影響數字關懷,如何在全球化視角下彌合數字差距,促進數字時代的全球公平等。

當然,上述“未竟之思”并不能窮盡對數字關懷研究的全部想象,需要研究者秉持過程性和生成性的思維觀察、理解和解讀數字關懷和數字日常生活的關聯,從中索尋問題,回答時代關切。

齊澤克(Slavoj Zizek)對人類的數字未來憂心忡忡,他認為“人類社會會產生一種比階級之分強得多的、徹底的分裂”。齊澤克不免過度悲觀,但他的預言卻提醒著我們,數字技術/社會相較先前有著更為可怖的權力生產機制。這些權力板塊間的斷裂與縫隙處,或許正是數字關懷最能夠開出燦爛花朵的地方。

返回原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