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追夢人

段承良:華園學習科研路,恰如《天工開物》造紙術

時間:2024-08-27供稿單位:黨委宣傳部瀏覽量:13

分享到

【人物簡介】段承良,中共黨員,華南理工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2020級制漿造紙工程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纖維素手性液晶基礎結構,師從陳克復院士團隊,導師為王斌副研究員。曾任學院博士研究生黨支部書記兼任團支部書記。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華南理工大學校長獎學金獲得者,曾榮獲“華南理工大學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累計獲得校級及以上榮譽獎勵十余項。參與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企業(yè)課題多項。讀博期間作為第一作者發(fā)表SCI論文4篇(含一篇Small封面文章),申請國家發(fā)明專利12件,申請美國PCT發(fā)明專利1件。此外,還受邀擔任國際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F=9.5)審稿人。


斬竹漂塘:浸潤·緣起造紙

砍竹挖塘,浸竹百日。這是人們根據《天工開物》描述所總結的古代造紙術第一步。竹子從硬到軟的變化,正如同段承良對制漿造紙專業(yè)態(tài)度的轉變。

對于制漿造紙專業(yè),段承良初入大學時沒有太多了解。高考志愿填報時,段承良被輕化工程吸引,但真正就讀時卻發(fā)現其細分專業(yè)是制漿造紙。由于很久之前,他的家鄉(xiāng)有一家污染十分嚴重的小型造紙廠,使得他對造紙專業(yè)產生了“落后、單一”的初印象。

然而,經過長達4年的專業(yè)浸潤及在造紙企業(yè)的實習歷練,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段承良對所學專業(yè)原有的刻板看法。段承良逐漸意識到制漿造紙并非他初印象中“內容單一、技術落后”的傳統(tǒng)學科,而是一門“內涵豐富、大有可為”的寶藏學科。林產化工、流體力學、機械動力學等等都與它息息相關,緊密相連。

實習期間,造紙企業(yè)內部車間干凈整潔的工作環(huán)境、機械化的造紙設備、智能化的生產流程也更新了段承良對“造紙專業(yè)”的認知。更令段承良決心深耕制漿造紙行業(yè)的契機是:他發(fā)現通過技術人員前期調控,生產的紙張能夠被賦予不同的性能而表現出廣闊的應用舞臺。經過技術改良的紙張,不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發(fā)揮作用,還能應用于火箭、動車等高精尖領域。這一發(fā)現讓他有了扎根在該專業(yè)深耕的動力?!叭说囊惠呑幽馨岩患虑檠芯客噶?,就十分可貴?!倍纬辛荚谝徊考o錄片中看到這句話并深受觸動,制漿造紙也成為了他希望奉獻一生的事業(yè)。

近年來,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不斷創(chuàng)新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計劃,培育了博士后創(chuàng)新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中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獎等一批優(yōu)秀研究生。向上的學風、閃亮的榜樣,都在潛移默化中給段承良指引著方向。

 

煮徨足火:去雜·潛心科研

煮徨足火,去雜沉心。這是《天工開物》中造紙的第二步,也是段承良對科研潛心追求的真實寫照。段承良提到,“在二十歲左右的年紀,正是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與適應能力最強的時候,如果能接觸一些厲害的高水平人物,并跟隨他們進行學習,對未來的人生是裨益非常的”,于是他堅定選擇了陳克復院士領銜、博士生導師王斌副研究員的團隊。

知不足而奮進,望遠山而前行。從本科到研究生的跨越,讓段承良深深地意識到在科研方面的欠缺。由于科研經驗和科研意識的匱乏,段承良在讀研初期陷入了短暫的迷茫,導致研究課題的實驗進度緩慢,且遠落后于同組其他同學。經過與王斌老師的多番交流,段承良決定從理論入手,讓自己先儲備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再進行針對性的實驗探究。通過前期大量文獻的閱讀與積累,段承良撰寫英文綜述,一舉投中Small期刊,為他的讀博之路開啟嶄新的序章。

碩博階段,除了自己的研究課題,段承良還參與了一些縱橫向課題的研發(fā)工作,這些工作經歷使段承良收獲了許多寶貴的實踐經驗。其中,讓段承良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首次作為主要研究成員,全程參與新型高透高強紙研發(fā)工作,從前期的研發(fā)設計、中間大量的實驗優(yōu)化,到最終中試成功,段承良花了大量的時間,也經歷多次的失敗,但成功的那一刻,他的內心充滿了成就感,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的意義。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制漿造紙工業(yè)的設備腐蝕問題嚴重困擾著企業(yè)正常生產。為探究竟,植物纖維材料科學團隊的段承良與另外14名碩士、博士組成調研團隊,利用暑假期間進入國內造紙龍頭企業(yè)——山東太陽紙業(yè)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實地調研。擔任調研小組組長的段承良不畏酷暑,帶隊深入“宏河”和“兗州”兩個基地的一線生產車間進行全流程生產記錄。

炎炎夏日,他們走出舒適的空調房,與工人同作同息。高溫、悶熱、噪音、疲憊……他們逐一克服艱苦環(huán)境帶來的影響,潛心探究每一處出現腐蝕的部分,仔細分析引起腐蝕的內在成因。

經過長達半個月的實地調研,最終他們順利獲得造紙設備腐蝕的第一手資料,并撰寫形成近3萬字的調研報告,為企業(yè)提供了合理的解決方案,使該企業(yè)免受額外的損失,并且其相關調研結果獲得了太陽紙業(yè)的高度評價。


蕩料入簾:塑造·得遇良師

蕩料入簾,搗碎成膜。這是《天工開物》中造紙的第三步。至此,完成了紙張雛形的塑造。這步正如同良師的指導對段承良優(yōu)秀能力的塑造。

師澤如山,微以致遠。與陳克復院士團隊的緣分,最早起源于段承良在本科階段現場聆聽了一場陳院士的學術報告,從那時起,他的內心就萌生了進入陳院士團隊學習的想法。盡管年歲已高,陳院士仍然活躍在科研與教學一線,學生們在辦公室、實驗室里經常可以看見他的身影。院士以身作則的榜樣力量,使剛踏上科研之路的段承良深受鼓舞。

陳克復院士團隊合照

在學術科研上,“三會型人才”是陳克復院士培養(yǎng)學生的準則,他要求學生們做到“會做、會寫、會講”?!皶觥本褪且冒牙碚撗芯颗c科學實踐相結合,要親自實踐、親自試驗,長期耕耘與不斷積累;“會寫”就是做完實驗后,要懂得總結、善于總結;“會講”就是要懂得表達,要善于講解研究的科技成果。讀博期間,段承良不僅致力于理論研究,還跟隨老師、同學前往不同的造紙企業(yè)進行實踐學習。

在日常生活中,陳院士、王斌老師也十分關心段承良。段承良第一次到廣州就是來參加華工的碩士研究生復試,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和緊湊的復試時間,他難免有些許迷茫。王斌老師了解后,非常貼心地幫他安頓了住所,以便讓他專心準備研究生復試。這份“亦師亦友”的師生情、“和諧相處”的師生關系,讓段承良至今記憶猶新并心懷感激。

段承良(左)和導師王斌副研究員(右)在實驗室

在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上,段承良也傳承了老師們的品格,積極響應“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yè)中”的號召,不僅在實驗室中做出一流的研究,更要通過各種方式走出實驗室,助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用所學的專業(yè)知識服務國家、回饋社會。


疊壓焙干:成形·生活愛好

疊壓卸水,透火成形。這是《天工開物》中造紙的最后一步??蒲泄ぷ髦猓d趣愛好也有效幫助段承良緩解了科研上的壓力,讓他扎根生活,在生動鮮活的煙火氣里永遠熱情滿懷。

博士期間,除了鉆研自己的研究課題和參與一些研發(fā)項目,段承良還擔任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2020級博士研究生黨支部書記兼任團支部書記。他以帶動全體支部成員進步為己職,在繁忙之余,積極組織開展跨學院跨學科交流、志愿服務等。為更好地服務應屆畢業(yè)班的同學,他先后組織數次“畢業(yè)/就業(yè)指導交流會”,邀請了多位經驗豐富的老師為畢業(yè)班答疑解惑,助力畢業(yè)生精準就業(yè)、高質量就業(yè)。

同時,段承良還帶頭創(chuàng)建黨員模范實驗室,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落實實驗室安全管理等各項工作,為構建安全、舒適的校園科研環(huán)境貢獻力量。其所在黨支部連續(xù)多年在基層黨支部工作述職評議考核中取得“好”的評價!

段承良組織學術交流等活動

科研之外,段承良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他享受旅行、攝影帶來的樂趣,看過長沙岳麓山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聽過武漢“過早”的熱鬧喧嘩,江湖豪情;聞過成都火鍋的熱辣滾燙,香麻撲鼻;嘗過南京梅花糕的清甜軟脆,酥松嫩香;賞過嘉興南湖的輕煙拂渚,微風欲來……通過旅行,他切身體驗地域文化差異,邂逅不同風土人情,擴展眼界與心境。在科研遇到瓶頸時,他也會如萬千學子那般,通過看綜藝、追劇、打桌球、乒乓球等娛樂活動來疏解自身壓力。

段承良還給師弟師妹們一些學習上的建議:在科研學習方面,要重視文獻積累。只有具備充足的理論知識儲備,才能更加了解該往哪些方向鉆研;要具備行動力,拒絕拖延。研究就是一個不斷去嘗試并進行優(yōu)化的過程,科研人要邊學邊做邊看,做到知行合一;要多與導師、同學交流。在做科研的過程中,容易陷入科研牛角尖,這時可以多去找別人進行交流,可能會更快更精準地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談及課題選擇,段承良說道:“有觀點認為選取熱門研究方向作為課題,會缺乏創(chuàng)新價值和研究意義。這種觀點我認為失之偏頗,如今學科交叉是大勢所趨,隨著熱門方向的研究越深入,與其他學科交叉越多,可供我們研究的內容也就越豐富。所以,只要選擇符合自己興趣和熱情的課題,并具有好奇心,保持持續(xù)的動力和積極的投入,那就一定能做出一些預期的成果?!?/p>


《追夢人》第27期

文 字:學生記者 張欣怡 沈哲裕

圖 片:受訪者提供

編 審:盧慶雷 許穎

總策劃:鄒浩

返回原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