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追夢人

吳碩賢:建筑聲學專家的詩境人生

時間:2019-07-01供稿單位:黨委宣傳部瀏覽量:5970

分享到


【人物簡介】吳碩賢,19475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共黨員?,F(xiàn)任華南理工大學建筑技術(shù)科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建筑界與聲學界培養(yǎng)的第一位博士。曾被評為“廣東省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主要從事建筑環(huán)境聲學的教學與研究。他是華南理工大學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任主任。該實驗室是我國首個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著作有《偶吟集》《恒吟集》《音樂與建筑》《室內(nèi)聲學與環(huán)境聲學》《室內(nèi)環(huán)境與設備》《建筑聲學設計原理》《吳碩賢文集》《吳碩賢詩詞選集》《吳碩賢行書選》《成語新解與雜談》《吳碩賢序跋詩文集》等。


清晨的陽光透過茂密的枝葉,在西湖邊的小路上投下一縷縷金色的光柱。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每天都會騎著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從這里經(jīng)過。樸素但整潔筆挺的襯衫,和藹而又充滿睿智的眼神,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碩賢。

吳碩賢身上有很多“第一”:他是中國建筑界與聲學界培養(yǎng)的第一位博士;他是中國城市交通噪聲預報、仿真及防噪規(guī)劃領域的第一人;他第一個闡明聲學虛邊界原理,解決了一個國際難題;他提出一個新的學科——光景學,用一種全新的角度來研究人居光環(huán)境;他還是中國建筑技術(shù)科學領域首位也是唯一一位科學院院士。

也許他頭上的科學光環(huán)已經(jīng)讓你感到目眩神迷,但是當你走進這位溫文爾雅的院士,他背后那些傳奇、奮斗而又時刻保持自信從容的故事,會讓你深深感到,吳碩賢,更像是一位行走在建筑聲學領域的詩人。


世事因緣雖靡定,酬勤天道信無殊

一汪見底清,倒影入湖心。

藻里魚兒樂,嬉游戲赤云。

1960年,13歲的吳碩賢寫下了他的第一首五言絕句《魚趣》。

吳碩賢出生于文人世家。他的祖父吳夢丹、叔公吳夢沂均是前清貢元,藏書豐富,學識淵博,擅長書法。他的父親吳秋山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散文家。19378月,日寇入侵上海,吳秋山回到福建,與郁達夫等人從事抗日救亡宣傳工作。談起兒時的往事,雖已年逾七旬的吳碩賢仍記憶猶新。當時一家人居住在一進兩間泥墻瓦頂?shù)钠椒?,有個長方形的院子,院門對著遠處蜿蜒起伏的馬鞍峰,門口有棵龍眼樹。


全家福(吳碩賢后一排右一)

“我最初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文學家、作家?!眳谴T賢說,他小時候很希望成為像父親一樣的詩人。在父母的熏陶下,吳碩賢自小就開始學習詩詞格律和練習書法。十三四歲時的他,就已能寫出“長天如海云為浪,變幻升騰泡沫翻;霰玉紛飛三百丈,頓成大雨落人間”這些氣勢不凡、富有想象力的詩詞。著名文學家葉圣陶也曾寫信評價其作品“諸作大體均佳,讀之有馀味”。


大學時代的吳碩賢

然而,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關(guān)系破裂,蘇聯(lián)撤走了科技專家。國家號召青年學子向科學領域進軍。像那個時代眾多有志青年一樣,吳碩賢為了國家的需求轉(zhuǎn)而加強理科的學習,聰穎善學的他學起數(shù)理化也是一樣的得心應手。1965年,他以福建省理科狀元、全國理工科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意氣風發(fā)的吳碩賢欣然揮筆寫下“投身學海尋珠玉,辟徑書山采桂芝。收拾行裝期北上,前程似錦任驅(qū)馳。”的豪邁詩句。

好景不長,吳碩賢進入大學后第二年,“文革”開始了。1970年,大學畢業(yè)的吳碩賢先后被分配到西安鐵路局和南昌鐵路局,從事橋梁和隧道的施工。他從一名普通的工人干起,跟著工人師傅一起上工地。兩個人一次擔300斤的水泥上山,住在綠皮火車廂的“宿舍”里,在山洞里實地測量數(shù)據(jù)……雖然,這些與吳碩賢最初的理想有一定的距離,但他笑著說:“還沒跑出大建筑領域,那就干一行,愛一行。”這期間,他自學了20多門結(jié)構(gòu)方面的課程,“把結(jié)構(gòu)力學、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測量學研究個透。”直到1976年,他被調(diào)任福州設計所,才算是“扭”回到建筑設計領域。

碩士答辯

時針指向1978年,這一年國家恢復了研究生招生。吳碩賢參加研究生考試這一決定,幾乎沒有得到周圍一個人的支持。妻子即將臨盆;同行們都不看好他這個“學業(yè)未滿”的年輕人;“積壓”多年的躊躇滿志的考生,這些都對他形成了很大的壓力?!拔业目茖W夢還沒有實現(xiàn),如果再不考就真的追不上心中的理想了。”鐵了心的吳碩賢拿起書本自學,“有這么好的機會,若不珍惜會很遺憾。考不上,無非讓你們笑一笑?!眻远ㄇ覐娜莸膮谴T賢再次考上清華大學建筑技術(shù)科學專業(yè)的研究生。

  

邊緣領域拓荒始,理緯文經(jīng)織錦成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人的夢想還停留在如何“住得寬敞”的層面,城市聲學在國內(nèi)的研究還屬于新興領域,專業(yè)人才和研究設備都十分匱乏,當時的研究領域也主要是進行噪聲的普查和測量。


與馬大猷院士(左一)在一起

“我覺得這個方法太‘笨’了,耗時耗力?!睘榱肆私廛嚵鲗ㄖ徒值赖挠绊懀瑓谴T賢曾租來不同類型的汽車,拉到北京郊區(qū)的空曠地帶,讓車按照不同的速度奔跑,測量不同種類的車以不同速度行駛時所產(chǎn)生的聲音強度,并記錄聲級計的讀數(shù),最后根據(jù)數(shù)據(jù)來推算聲功率。吳碩賢日復一日地堅持測了一個月,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數(shù)據(jù)。

“為什么不能進行預測?或者用計算機進行模擬?”在不斷的實測中,吳碩賢也在反思。

為了繼續(xù)攻讀博士,吳碩賢帶著他這個大膽的想法,敲開了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學界泰斗吳良鏞先生的門。吳先生之前聽說過這位高考狀元,也知道他的詩詞曾經(jīng)得到茅盾和葉圣陶的高度評價?!澳阄目朴趾?,理科又好,肯定是個聰明的學生。”吳先生一眼看中了吳碩賢和他的選題,但是也提出條件:“我不懂聲學,你還要去找馬大猷當校外導師。”就這樣,吳碩賢成為吳良鏞和馬大猷這兩位學界大師的“開門弟子”。

為了尋找更有效的預測方法,吳碩賢“盯”上了當時學院唯一的一臺計算機。那個時代計算機在國內(nèi)還是稀罕兒物件,吳碩賢也不懂怎么使用。他就自學計算機編程,并研究出了用計算機來模擬車流噪聲、用計算公式預報噪聲等高效便捷的方法。吳碩賢隨后又系統(tǒng)地提出了城市防噪規(guī)劃的理論與方法,在該領域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并逐漸嶄露頭角。

“邊緣領域拓荒始,理緯文經(jīng)織錦成?!边@是1984年吳碩賢在獲得博士學位后有感而作的一首七律中的詩句。

吳碩賢在辦公室

    1998年吳碩賢調(diào)任華南理工大學,迎來了他大有用武之地的時代。作為我國建筑環(huán)境聲學邊緣領域的開拓者,吳碩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吳碩賢及其團隊通過對幾十種民族樂器進行聲學測定,第一次掌握了民族樂器聲功率的科學數(shù)據(jù),為民族音樂廳的聲學設計奠定了科學基礎;團隊陸續(xù)承擔過包括人民大會堂、廣州大劇院、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廣東粵劇院等近百項工程的聲學研究與設計任務,填補建筑聲學領域的多個空白。這其中,廣州大劇院被評為“世界十大歌劇院”之一,是亞洲國家劇院中唯一入選的劇院。白云國際會議中心在首屆世界建筑節(jié)上摘取公共建筑類的最高榮譽,成為我國參評建筑中唯一一個獲獎項目。

2005年,吳碩賢當選全國建筑技術(shù)科學領域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消息傳來,吳碩賢卻心情平靜,揮筆寫下了:半世追求謀致用,平生研究貴堅持。清音著意廳臺響,彩墨隨心筆底摛。

  

  

自信才思猶未盡,再鋪華卷寫新詩

2007年,華南理工大學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成為我國建筑領域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吳碩賢擔任實驗室主任和“亞熱帶建筑物理環(huán)境與建筑節(jié)能”創(chuàng)新團隊的學術(shù)帶頭人,科研工作又進入一個新階段。正如他詩中所寫:“自信才思猶未盡,再鋪華卷寫新詩?!睂τ趯W校提供的優(yōu)越環(huán)境,吳碩賢深有感觸。他說:“自從我來到華南理工大學,學校給我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條件。從‘211工程’把我列入培育項目,到建筑聲學實驗室的建設,再到首先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都為我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實現(xiàn)了我在建筑科學領域多做貢獻的夙愿?!?/span>

吳碩賢在實驗室指導研究

    從“文學夢”到“科學夢”,吳碩賢說,其實每一步走得并不輕松,但是人生的關(guān)鍵就幾步,這幾步一定要有正確的選擇。23歲清華本科畢業(yè),34歲清華碩士畢業(yè),57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碩賢說,變的是學科方向的調(diào)整,不變的是要做一名學者的心態(tài)和志向,“我的志向就是在學術(shù)研究和科學研究方面做出成績。

如今的吳碩賢,已經(jīng)可以在兩個夢想或者愛好之間自由“切換”了,或者說,這兩個本身就不矛盾的夢想在吳碩賢身上得到完美的融合與實現(xiàn)。


吳碩賢作品

“古往今來的‘大家’多能文理兼通、融會貫通。”吳碩賢認為,學好文科也需要邏輯分析等抽象思維能力,做好理科研究同樣需要想象力與直覺帶來的靈感與頓悟。以理科知識為緯線,以文科修養(yǎng)為經(jīng)線,方能織就燦爛的學術(shù)錦緞。在吳碩賢看來,科學與藝術(shù)從來不分家,藝術(shù)不但是他相伴一生的愛好,還能為他的科研工作增添靈感。

青年時期的吳碩賢對音樂也十分著迷,拉手風琴、彈鋼琴。高中時,他還曾作詞作曲,創(chuàng)作了《芝山之歌》,引起不小的轟動。從事建筑與環(huán)境聲學研究后,吳碩賢就將科研領域延伸到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才有了一套適合中國民族樂器演奏的廳堂建筑音質(zhì)理論。

“收看收聽音視頻,圖文點贊亦勞神。秀才博識天涯事,揣著星球不出門。”這是吳碩賢詩集里的《手機》,生動而有趣,讀起來又朗朗上口。

“傳統(tǒng)詩詞應該多寫一些現(xiàn)代社會的新鮮事物,這樣才能真正煥發(fā)活力,在青年人中間流傳開來?!?/span>

“文藝界、科技界都應該‘眼高手低’,才能不斷取得進步?!?/span>

堅持“每日作一詩”的吳院士不僅自己不斷嘗試新鮮事物,而且還一直致力于在青少年中間進行科普?,F(xiàn)在,他又有了一個創(chuàng)新、大膽的想法:把這70年來的人生經(jīng)歷,用詩詞的方式寫一個自傳,而且每個階段都用一個詞牌或者一種格律來寫。


吳碩賢院士笑談人生

  

人生漸老年遲暮,猶邁攀登步。

問君能有幾多歡,恰似菊叢秋季滿庭妍。

提出并繼續(xù)完善新的學術(shù)研究方向“光景學”,傳播對科學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哲學思辨……吳碩賢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從來都沒有停下腳步。他相信,人一生所做的事未必都是主動去選擇的,但若選定的事業(yè)對國家對社會有意義,對老百姓的生活有價值,就有堅持下去的意義,而樂趣也就在專注和鉆研中萌生。

  

(注:文中詩句均為吳碩賢院士作品)

  



《追夢人》第1期

文 字:周玉

圖 片:受訪者提供 學生記者 孫琳

編 審:張征 周玉

總策劃:鄒浩




















返回原圖
/